我國人口快速老化,推估2025年時,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%,邁入「超高齡社會」,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,考量長者多於社區活動,為讓服務更貼近長者,國民健康署自99年起積極引領地方政府推動「高齡友善城市計畫」,在基層組織跨域平台研議優先議題,逐步改善不利長者社區生活的障礙,增進長者社會參與及活躍老化。
每位長者都是社會瑰寶,國民健康署持續與各地方政府、學界及民間團體建立夥伴關係,整合並運用社區資產,將高齡友善納入施政核心,營造出因地制宜的高齡友善環境,讓每位長者無論到哪裡都方便,鼓勵長者走入鄰近的社區據點,參與活動、認識新朋友,達到「在地安老」及「活躍老化」的目標。
無礙:持續改善公共空間,符合無障礙標準,例如馬路綠燈時間夠長、禮讓行人、維持社區的良好治安等。
暢行:提供長輩搭車的優惠、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或接送設計。
安居:社區有適合不同失能程度的住所與服務,還可結合志工,提供送餐和家事服務。
親老:各種服務與活動便於長輩參與,像是位置便利、收費合理、容許親友陪伴參加。
敬老:提倡敬老文化與增進跨代互動,並且鼓勵業界發展各種銀髮服務和產品,創造銀色GDP。
不老:支持長者持續就業、參加志願服務或勇敢追逐夢想。
連通:主動提供各種重要資訊給長輩,確保長輩與社會的連結;提供資訊時,字體大,說話慢,配合長輩慣用的語言。
康健:提供各種社會服務、休閒娛樂、運動保健活動、講座或健檢服務等, 鼓勵長輩多多走出來參加。